【编者按】九月,一个梦想起航的月份,一个收获快乐和感动的季节。又到一年教师节,校学生记者团采访了几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,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老师们一份深深的敬意。他们,坚守一方净土,赤诚奉献;他们,勤耕三尺讲台,熔铸崇高。他们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所有教师的一个缩影。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学生们向全校老师送上最真诚的祝福,并道一声:敬爱的老师,您辛苦了,节日快乐!
他是上海高校教学名师、宝钢全国优秀教师、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带头人;他先后获得校级以上各类奖项和荣誉37项(其中市级以上22项);三十多年来,他一直耕耘在管理、教学和科研第一线,为学校的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教学改革作出贡献。他,就是机械工程学院胡大超教授。
教学相长,亦友亦师
“这三十多年来,我深深感到教师是学生的导师,更是学生的朋友,沟通与交流是师生共同的第二课堂。”在采访中,当提起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时,胡教授这样说道,“古人说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’,和学生们在一起时,我总是能感受到他们的朝气和活力,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。”
面对学生,胡教授更像是一位诤友。在他的课堂上,始终保持着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。一位同学说:“最喜欢上胡老师的课,经常给我们看一些视频和录像,教育我们要以实践为主,而不是一味学习课本理论。胡老师呈现的是自由课堂,让我们在快乐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。”
作为国家二级教授,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“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”学科的带头人,三十多年来,胡教授不改初心,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。他说:“教育是心灵的沟通,是人灵魂的塑造,我们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我们对工作、生活和社会的态度,我们的理想、信仰和追求时刻都在影响学生,这种影响和印象不像具体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忘,它将一辈子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发展。”
教学相长,这是胡大超教授对教育的一种理解;亦友亦师,这是同学们对胡老师的感受和喜爱。
产学结合,硕果累累
胡大超教授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,更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。他的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实现了产业化生产,先后获得“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”、“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奖”、“上海市产学研结合优秀项目一等奖”、“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”等。
胡大超教授对教学和科研有着明确的定位,他始终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,坚持走产学研、校企合作的道路,努力创新,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,在服务企业、产学研合作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。
由胡教授带头研发的多功能连续拉拔机的问世,一举获得工博会组委会颁发的“中国高校优秀展品特等奖”,它不仅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,还打破了国外在技术上的封锁和垄断,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而且与国外那些价格动辄数百万近千万的装备相比,胡教授研发的连续拉拔机组在综合性能毫不逊色的前提下,价格仅为其七分之一。
做科研的同时,胡教授也始终带动学生一起参加研发项目,给他们带来了珍贵的实践机会。
桃李芬芳,薪火相传
在教书育人的同时,胡教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,提倡学院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。胡教授经常主动与青年教师交流经验,亲自带教指导,提高他们的教学、科研能力,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的建设。
在青年教师的培训班讲话中,胡老师说道:“上课是一门艺术,要用心来上课,不投入角色就没法把课真正上好。上课不但要有热情而且更要有激情,饱满的激情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,来自于扎实的专业知识。”这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分享,更是优秀师德的一种弘扬与传承。
胡教授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道路,他认为一个教师只上课不搞科研,决不会是一个好教师,他的教学水平也不会提高。教师搞科研,其研究成果可转化为课程的教学资源,丰富了教学内容,使得课堂上的讲学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、贴近学科前沿。而其互动效应又可给课程的建设带来新鲜活力。
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三十多年来,胡大超教授始终坚持着对教育事业忠心,对教学工作尽心,对学生爱心,真正做到了“师”和“范”二字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;教书育人,言传身教。胡教授不断努力把认真踏实的作风体现在教学中;把清晰明了的思路带到课堂上;把细致耐心的态度落实到解答疑惑中;把和蔼与关切送给学生们,兢兢业业,精益求精。
[文:校青年记者团 程琼]
[编辑:宣传部 吕客]
|